用于数字色彩沟通的样本调节
样本调节是测量可重复性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导致测量数据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纺织品和颜色都以同样的方式对这些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在生产和评估各种颜色和面料时,纺织品制造商和零售商通常会忽略非严格控制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对特定颜色或面料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不过,要想尽量减少所有待评估样本的色调变化,就必须指定环境条件并进行持续控制。 如果是在环境条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地域测量样本,这一点尤为重要。
ASTM 标准 D1776-98 下的“纺织品调节和测试标准规范”详细介绍了纺织品样本调节的 ASTM 准则。 本标准为纺织品样本调节指定的温度为 21 +/- 1°C,相对湿度 (RH) 为 65 +/- 2%。 为了确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相关色差的影响,这里使用 100% 棉色谱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下表详细说明了所选实验样本在所述条件以及将色谱样本调节至 ASTM 推荐值 21°C 和 65% RH 的条件所获得的 DE CMC (2:1) 色差(采用 D65/10 光源)。 表 4 中的实验数据是在保持温度恒定而改变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得到的,表 5 中的实验数据是在保持相对湿度恒定而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得到的,而表 6 中的实验数据则是在同时改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得到的。 表 4 和表 5 的最后一列表示调节到极限温度或极限相对湿度时样本之间的色差。
(表 4 在 21°C 恒定温度下色差随相对湿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表 4 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对于所测试的样本而言,在湿度降至 40% RH 之前,保持温度恒定而仅改变相对湿度对测量的色差没有显著影响。 与 65% 的标准相对湿度相比,这相当于 25% RH 的变化。 最后一列显示的是相对湿度分别调至 40% RH 和 75% RH 之后测得的样本色差(相当于 35% RH 的变化)。正如预期的那样,色差不断加大。 因此,尽管在温度恒定时小幅的相对湿度变化不会对测试样本的色差带来显著影响,但大幅的相对湿度变化还是会严重影响色差的测算。
(表 5 在 65% RH 相对恒定湿度下色差随温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表 5 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对于所测试的样本而言,温度变化对于某些颜色的色差测量有显著影响。 当湿度恒定,温度在 20-25°C (68-77°F) 的范围内(通常的办公室温度范围)时,所测试样本表现出的色调变化最小。 在生产环境中,30-35°C (86-95°F) 这种较高的温度更需要引起注意,因为样本可能会在高温下干燥后直接被拿来测量;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调节样本,然后再进行测量。 如果分光光度计未在生产设施中气温可控的区域内使用,较高的温度也是一个问题。 正如相对湿度的极端变化一样,色谱和样本测量温度的极端变化也会导致更大的色差。
(表 6 色差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表 6 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对于所测试的样本而言,同时改变温度和湿度(相对于推荐的 21 +/- 1℃ 和 65 +/- 2% RH 条件)可能会对色差带来显著影响。 对于 30°C 和 35% RH 的“热/干”条件尤为如此;如前所述,这是生产设施中干燥后的样本在测量前所处的典型条件。 在全球不同地域的不同季节,每种测试条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零售商办公室所处的是“暖/干”条件,测量实验室或生产样本时所处的却是“热/湿”条件,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也说明很有必要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样本调节,以尽量减少此类误差。
人为因素在数字色彩通信中的作用
仅靠仪器、测量技术和样本调节这些控制手段还是不足以确保将色彩正确的产品交付给客户。 除了控制这些偏向机械的要素外,还必须考虑评估者在数据解读和规范化使用方面的贡献。 即使所有物理变量都得到控制,但由于选择了错误的色谱、错误的光源或错误的色差公式,数据仍有可能被误读。 这些方面的任何一处错误都可能导致接受评估的样本被错误地判定为通过或失败。 因此,除了对样本测量的细节进行把控,制造商还要负责确保评估者正确地使用提供给他们的软件工具,并正确解读数字色彩数据所反映的色差。 只有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将色彩正确的产品送达顾客手中。
这是我们“数字色彩沟通的关键要素”系列的第三篇文章。 您可以阅读 Ken 之前的文章,题目分别为“确保数字色彩沟通可靠的关键要素”和“数字色彩沟通中的样本测量技术”。